閆辛莊村:黃河灘邊有個“托管去九宮格共享班”_中國網

作者:

分類:

周末清晨,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陡門鄉閆辛莊村的“大喇叭”就響了起來。村黨支部書記閆培旺在話筒這頭清了清嗓子,開始播報:“咱們這個農家書屋全天候開放了,大家可以把學生送到大隊(村委會)來了。”在閆培旺進廣播室之前,已經有幾個孩子拿著作業本,早早等在了村委會門口。

免費的空調、熱水供應,孩子們周末有人管,對于村里不少家長來說,這簡直是幫襯到了心坎上。從今年4月起,原陽縣啟動了“書香見證潤灘”工程,將縣里各村的農家書屋充分改造為“書屋自習室”,整合政府、學校、社會三方資源,打造集作業自習、興趣培養、安全托管于一體的教育綜合體,試圖為鄉村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搭建課余教育的新場景。

周六一大早,村民閆培霞就把孩子送到了村委會,她熱情地跟村黨支部書記打了聲招呼,囑咐著孫子孫女在書屋要聽話,便匆忙揮手作別。閆培霞的兒子兒媳常年在外務工,平日里都是自己在照看兩個孩子,可眼下農忙正緊,自然顧不上看護。因此,農家書屋便成了兩個孩子臨時的“托管班”。

“平時在家里,孩子作業不好好寫,必須要人看著,送來村委會后,好多孩子都在里邊,就變得很聽話。”除了驚訝孩子在完成作業方面的改變,更讓閆培霞感到欣慰的是,每次從書屋回家,孫子孫女都會開心地跟她分享今天聽了什么新奇的故事,“我們也沒啥文化,沒法輔導孩子功課,書屋和學校一樣,不僅讓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,還讓他們學到新知識。”閆培霞說。

來農家書屋的孩子大多與閆培霞的孫子孫女有著相似的境遇——父母都在外地打工,跟隨老人一起生活。閆培旺介紹,村里的留守兒童一般都是在村里或者縣城上小學,父母常年不在家,放學之后,課余教育和看護就成了一個難題。就這樣,書屋成了他們周末常來常往的“第二課堂”。

今年12歲的杜宸逸在村小讀六年級,是閆辛莊村小樹屋農家書屋的“常客”,為了不讓爺爺奶奶操心學習,每周末他都會帶著妹妹來農家書屋寫作業。周日上午,杜宸逸做完了學校布置的作業,又開始在書架上翻閱課外書。“這里學習氛圍好,還認識了很多朋友,寫完作業我就可以在這里看書,看過一些科幻類型的童話,很有意思。”

劉莎莎是村里的文書,自從村委會議室變成孩子的自習室之后,她便兼任起了農家書屋的圖書管理員,每周五她都會提前整理好圖書,在村微信群里發出預告,通知家長們周末可以把孩子送到村委會。

“來這兒的孩子都叫我老師。”劉莎莎喜歡這個稱呼,也很喜歡這個新的“兼職”。“有種‘第二人生’的感覺。”因此,她也自然而然地如老師一般,和其他村干部一起,扛起了村里留守兒童課余教育的“任務”,“平時村‘兩委’干部有坐班制度,誰坐班了,誰就順便幫著看一眼,也會有大學生志愿者來積極幫忙。”

除了整理圖書外,劉莎莎的主要工作就是輔舞蹈場地導孩子寫作業,維持“課堂”秩序。“他們有不會的題就來問我,一些年紀小的孩子,也讓我給他們講講故事。”有時候到了“書屋”關門的時間,家長還沒來接,因為同在一個村,劉莎莎基本都知道孩子家住在哪,就會幫忙送到家。

“大家認真寫作業,表現好的小朋友,會有好吃的獎勵!如果有誰不太專心,那就要跟你們的家長聊聊啦。”閆培旺平時有事沒事也會幫著“管紀律”。看到書屋能被有效利用起來,閆培旺非常高興。“我們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,大事咱給群眾辦不了,小事至少得先辦好。”

不過,讓閆培旺感到苦惱小樹屋的是,農家書屋辦得好了,送來的孩子多了,村委會的會議室就不太夠用了,而且來書屋的孩子基本是幼兒園、小學年齡段,書雖不算少,但就針對這一階段的繪本讀物卻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。

“目前主要是鄉文化站定期發書,下一步我們想動員村里的家長或者知名人士,募捐購置一些兒童讀物。場地也物色好了,就在村委會旁邊,有一個40多平方米的閑置合作社,那里可以再容納30個孩子,得讓每個想讀書的孩子有地待、有書讀。”閆培旺說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