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浪翻滾,菜籽飄噴鼻。廣袤郊野迎來本年第一茬糧食收獲季。
麥收總體進度過半、冬油菜收獲完畢——正在繪就的豐收圖景背后,是廣年夜農平易近戰勝旱情等晦氣原因的辛苦耕作,是聰明農業提質升級的創新摸索,也是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的強年夜協力。
打好主動仗 搶抓農時保夏收
“麥熟一晌,龍口奪糧”。河南省新鄉縣的農戶馬文昌站在地頭,看著收割后的麥粒流水般倒進運輸車中,欣喜的笑臉掛在了臉上。
“看樣子,本年產量比往年還要高一些。”馬文昌高興地告訴記者,麥子已經完整成熟了,這幾天正在加班加點搶收。“我家種的都是種子糧,播種前就被種子公司預訂了,每斤價格比通俗小麥貴一毛錢。”
良田、良種、良機、良法——近年來,農業農村部持續推進“四良”融會,我國糧油作物在年夜面積單產晉陞方面不斷獲得新衝破。
“本年小麥產量和質量都不錯。”新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文祥朋說,新鄉縣在鼎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、晉陞農田抗災減災才能的同時,積極推廣適應當地種植的高產穩產品種。
金黃麥田,籽粒飽滿。在河北邯鄲市邱縣,收割機此起彼伏的轟鳴聲中,年夜片冬小麥加速收獲進度。據邯鄲市農業農村部門估產,本年該市夏糧將實現增產。
“為晉陞小麥產量和質量,我們聯合科研院所推廣優質品種,供給專業技術指導,為小麥豐收全部旅程護航。”邱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負責人王永強說,全縣組織了217名技術員深刻田間地頭,指導農戶及時跟進小麥管護辦法,還搭建起“線上+線下”服務網絡,通過微信群、信息平臺等及時推送氣象預警、病蟲害防治計劃等信息,讓種植戶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專業知識。
夏收作物中,夏油占全年油料的四成,本年也迎來了喜人的收獲。
兩周前,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巡檢鎮雁落坪村的千畝示范田里,隨著宏大的轟鳴,飽滿的油菜莢瞬間進進收割機,分離出烏黑油亮的菜籽;被破壞的秸稈則化身自然綠肥,均勻鋪撒在田間,滋養著地盤。
“本年我們擴年夜了冬包養網油菜播種面積,圍繞單產晉陞又加年夜了精量播種、‘一促四防’、機收減損等專業種植技術指導力度。”據湖北省油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,湖北省油菜種植面積1910多萬畝,均勻單產接近160公斤,高產田測產超300公斤。2024年,湖北省油菜總產量292萬噸,本年無望衝破300萬噸。
南京農業年夜學傳授朱晶表現,夏收是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仗,作為夏糧主力的小麥屬于我國城鄉居平易近重要口糧品種。夏糧收獲,關乎全年糧食生產年夜局,將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供給無力支撐。
全力應挑戰 共筑糧食平安防線
後期多地干旱持續讓麥苗“喊渴”、年夜風影響導致油菜植株倒伏……本年以來,極端天氣頻發,給夏糧收獲帶來嚴峻挑戰。
“這收穫太不不難了!”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包養網價錢城縣東壚鄉的遠鵬聰明農場,負責人胡天妮看著收割機在金色麥田里來回繁忙很是感歎。
本年春天,山西出現嚴重干旱,近80天無有用降雨。“農場里1000多畝小麥到了拔節孕穗的關鍵期,對水分的需求極年夜。那段時間我急得白日吃不下、早晨包養睡包養網欠好。”胡天妮說,多虧當局支撐,指導農戶應用引黃水澆灌,防止了小麥因旱年夜幅減產的風險。
面對嚴峻旱情,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手下達中心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,支撐山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廣西、陜西等6省(自治區)做好抗旱救災等相關任務。
山西等地水利系統調度各類應急水源,應用水利設施對旱地進行補水澆灌,發揮年夜中型灌區主力軍感化,啟動春澆春灌抗旱保夏糧行動;
農業農村系統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刻田間地頭,指導農平易近科學澆水抗旱,并開展小麥“一噴三防”作業,為小麥的豐產豐收奠基堅實基礎……
冬油菜的收獲同樣來之不易。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新橋河鎮愛屋灣村的油菜種植戶龔建華回憶,4月中旬一場年夜風讓他家油菜出現了倒伏,讓他很揪心。
年夜風天氣過后,資陽區成立的油菜生產專家技術指導組農技專家敏捷聯系龔建華,講清若何防治倒伏油菜發生霉爛沾染病害,并建議提早收割,應用凌晨和薄暮對油菜進行機收。
“專家告訴我,在機械收獲的過程中油菜莢經過觸碰很不難炸裂導致損掉,但凌晨、薄暮的露珠能潤濕油菜莢,減少收割過程中的角果炸裂損掉。”龔建華說,這般一來,家里油菜每畝多收了30多斤。
智能科技護航 高質高效保夏收
不到4分鐘便可收割一畝地!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義橋鎮房村,兩臺印有“汶農服”標識的雷沃GM100年夜型聯合收割機在麥浪中平穩穿行,紛歧會兒,駛過的地里只留下短短的麥茬。
“我們這臺機器裝了斗極系統,提早將地塊的相關數據輸進機具,它就能規劃最優路線,不重割、不漏割,又快又準。”汶上縣農業社會化服務協會(汶農服)理事長郭波波說。
俗話說,“麥熟不收,有糧也丟”。我國各地夏收時間差異較年夜,但小麥適收期也就是幾天功夫,農業機械在此中發揮著至關主要的感化。
為做好本年夏糧收獲,農業農村部提早組織各地調配農機,預計全國將投進各類農機具超1700萬臺(套),壓茬推進夏收、夏種和夏管機械化作業。
此中聯合收割機80多萬臺,參與跨區作業的超20萬臺。9-10公斤/秒年夜喂包養網進量聯合收割機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,配備斗極定位、作業監測等效能的智能化聯合收割機更多投進生產一線。
同時,農業農村部還聯合路況運輸、公安、氣象、石油石化等部門和單位配合加強農機作業服務保證。
在麥收重點省份設立跨區作業招待服務站3400多個,在高速公路收費站開通農機綠色通道4800多個,對跨區農機進一個步驟簡化核驗法式、一概疾速免費放行;組織設立農機優先優惠加油通道5800多個,開通農機作業服務保證熱線電話1260多個,啟動“三夏”機收氣象服務等……
各地還充足發揮農機專業一起配合社、農機服務公司氣力,進步社會化服務才能,爭分奪秒搶支出庫。
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創新投用了農機調度平臺,并向種植戶發放機手聯系手冊,實現農機手與種植戶精準對接。
“我家種了800多畝地,需求十多臺收割機,過往人找機器效力不高,麥收時期特別焦慮。現在有了農機調度平臺,很快就找到收割機,收割效力也年夜年夜進步。”盱眙縣古桑街道種植年夜戶馬守金說。
減損也是增收。記者清楚到,本年江蘇鼎力推廣新型低損高效收獲機械和專用收獲機械,提早開展機收減損宣傳、培訓、交鋒活動,加強機收損掉率監測,最年夜限制下降夏糧機收損掉。
截至今朝,江蘇共組織開展省級機收減損試驗6次,機收減損培訓434場次,設立損掉率監測點位數579個,有用下降了麥收損掉。
不斷刷新的麥收速率,見證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。放眼廣袤田疇,“躲糧于地、躲糧于技”在田間地頭激發出彭湃動能,年夜國糧倉的基礎加倍穩固。
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
發佈留言